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用制度體系推動

人與自然的和諧卞文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決定》還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針對《決定》精神,有關人士據此指出,當我們“砸”下去幾千億元治理環境,環境一定能得到改善,但如果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環保法律法規意識仍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那麼可以說生態文明水平並沒有大的提高,由此,制度是否系統和完整,是否具有先進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瞭生態文明水平的高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的“硬實力”,先進的制度體系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對於“硬實力”與“軟實力”之說,讓筆者想起今年國慶節後在當地有關部門的組織下,赴浙江參觀考察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所見所聞。在見聞中使我們深刻感受到,浙江一些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既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群眾意願,也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當地實際。像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比較突出的浙江省安吉市。近年來,該市由於措施得力,生態環境建設堪稱一流,不僅打造出“中國美麗鄉村”的名片,還摘取瞭全國首個縣域“中國人居環境獎”。這裡的生態文明效應是,黃浦江源、昌碩故裡、林濤竹海、白茶飄香。由此打造出的綠色生態環境,借助“兩小時經濟圈”與“同城效應”,讓安吉成為上海人和杭州人的後花園。雖然安吉生態環境優美,竹海林木遍佈,但在當地人看來,觸動城裡人的並非僅僅是風景如畫的秀美山水,因為再靚麗的風景也總有審美疲勞而厭倦的時候,要讓人“來瞭不想走,走瞭還想來”,關鍵在於以文化作魂,賦予山水以生命,使山山水水變得耐看、耐品、耐琢磨,有益於人們的宜居和生態保護,才是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的精髓。安吉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追求鄉村大美境界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在推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優美的新農村過程中,並非必須要依循“無大破,必無大立”的單一思路,要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拓展思路,創新模式,形成多方共贏的格局。尤其是一些具有文明傳承價值的古村落、古樹木,更應加強保護,決不能走“一毀瞭之”的老路。因此,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建設中,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中國地域廣闊,建設生態環境,為的是改善生活,發展生產、保護生態,給廣大人民群眾造福。在建設中不能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要防止盲目照搬、防止搞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防止貪大求洋,防止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做到這些,必須具備生態文明建設的“軟實力”,也就是能夠保護生態環境的制度體系。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實現美麗中國願景的必經之路,而在這條路徑上,可以說浙江省就走在瞭前面。十年來浙江通過農村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運用強有力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使萬千農村舊貌換新顏,農民生活生產條件大為改善,公共服務基本實現城鄉均等,眾多江南鄉村魅力再現。對於浙江追求美麗鄉村建設和人與自然和諧發生的巨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為此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認真總結浙江省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經驗並加以推廣,通過長期艱苦努力,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李克強總理對此也做出瞭批示,要求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實現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好轉。當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創造美麗的鄉村環境,僅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環,而這種關系民生的重要一環,可以說承載瞭億萬農民的新期待。按照中央“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要求,相信各地都將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來,在堅守生態紅線,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用制度建設打造生態文明的進程中創造出豐富的成果,在維護和鞏固中使之更好地造福於民。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11-25/159988611.html

信貸利率貸款全省皆可處理不可撤銷信用狀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rise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